结鱼属(Tor)和新光唇鱼属(Neolissochilus)鱼类常被统称为Mahseer,是淡水河流及湖泊水域中下层的大中型鱼类,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和西藏境内。两属鱼类具有杂糅的分类历史和重叠的分布范围。同时,由于不同地理环境条件影响的表型可塑性和种内变异,以及不同研究学者对性状的选择和描述的不同,两属的物种描述和鉴定还存在一定争议。对于两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还未达成共识,缺乏稳定的系统发育关系构建和更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基于线粒体基因COI、Cyt b、16S和ND4的部分或完整序列,构建了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地区结鱼属和新光唇鱼属鱼类物种覆盖度最高的系统发育树(图1)。将两属物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揭示了东南亚地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并对其物种分化和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研究支持软鳍新光唇鱼为一个独立的新属,在16.73Ma和其他新光唇鱼和结鱼属物种分开,具有单独的演化支;支持结鱼属是一个单系类群。两属均存在较大的物种多样性和隐存性,而主要的物种形成事件多发生在上新世-更新世。
图1.左:基于线粒体多基因数据集1构建的最大似然树;右:基于线粒体多基因数据集2构建的分歧时间树
本研究通过分子系统学证据支持侧带结鱼(Tor laterivittatus)为中国结鱼(Torsinensis)的次级同物异名,同奈结鱼(Tordongnaiensis)为野结鱼(Tortambra)的次级同物异名。研究还首次报道了桥街新光唇鱼(Neolissochilus qiaojiensis)的口唇多态性(图2)。两属物种存在的口唇多态性、重叠的分布区域和较小的种间遗传变异进一步使物种鉴定和分类复杂化。形态学的全面采样和组学数据的精确分析可以更好地为进一步研究东南亚这些类群的起源、分布和演化提供视角。
图2.左:中国结鱼不同表型个体;右:桥街新光唇鱼口唇多态性表型
本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Systematics and Divergence of Tor and Neolissochilus Fishes (Cypriniforms: Cyprinidae) from Southeast Asia and South China”为题(https://doi.org/10.1155/2024/5662867),发表在国际知名动物学和进化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Zoological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ary Research上。该论文主要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研究助理吴玲为第一作者,助理研究员秦涛为第二作者,陈小勇研究员和王晓爱正高级工程师为共同通讯作者。
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Y4ZK111B01)、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跨境合作项目(E1ZK251)、云南省科技厅项目(202203AP140007)、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专项基金(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网络建设项目)项目等的支持。
还没有账号?点击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