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发布了2023年度重大科技进展报告。在报告中,新疆生地所详细介绍了其在多个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同时召开了新疆生地所2023年度科研进展发布会,回望去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力求在2024年及更长远的未来里,倾力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走好新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年来,新疆生地所与新疆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加速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创新开放、文明和谐、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的现代化新疆建设。一幅更加美丽、富裕、和谐的发展画卷,正在天山南北大放异彩,为世人展现出新疆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新疆科考发现昆仑山北坡水资源和湖泊数量呈增加趋势!
盼青山常在,望绿水长流!在水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新疆生地所科研团队在昆仑山北坡发现了令人振奋的现象。他们发现,湖泊数量和水量均呈现增加趋势,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降水量的增加。这一发现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还为南疆地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科研人员还对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的水资源进行了评估,认为该地区具备引水下山的可行性,这将进一步促进南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新疆生地所的科研团队发现昆仑山北坡地区近20年陆地水储量呈明显增加态势,且由西向东增加态势越趋显著。车尔臣河、克里雅河、和田河等主要河流出山口径流过去20年平均增加20%—40%,预估到本世纪中叶前仍将保持高位震荡和增加态势。山区湖泊数量和水体面积呈显著上升态势,1 km2以上湖泊数量由1990年的43个,增加到2020年的113个,湖泊水体面积累计增加近1倍。其中库木库里盆地湖泊水体面积增加最显著,阿牙克库木湖、阿其克库勒湖、鲸鱼湖水域面积过去30年分别增加68.53%、58.22%和47.59%;阿牙克库木湖已经超越博斯腾湖成为新疆水域面积最大的湖泊。
目前,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节约利用成效显著,用水效率不断提高;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农业水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地表水体面积扩大,水质向好发展,水环境容量显著增加。
地理学科历来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在刷新,挑战在升级。本次发布会致力于为新疆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共同把握新机遇、深化合作,展现新作为。并期待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汇聚地理学科的智慧力量,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发现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垄新景观和风沙致灾原因——防沙减灾有了新思路!
新疆生地所阐明了风动力、下垫面、沙源对风沙地貌塑造的叠加效应,发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多种沙丘形态特征与空间组合模式,探明了西部密集沙丘和东部高大沙垄的沙漠景观多样性,评估和筛选出塔里木盆地光伏基地适宜建设区。划定了六大沙漠锁边工程重点区域,提出了预警-庇护-防治为一体的工程沙害防护模式,该方案和建议获国家相关部门认可,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防沙治沙阻击战提供重要科技支撑,有助于减少风沙灾害对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荒漠化治理应顺应规律、尊重自然。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新疆在荒漠化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向世界干旱区源源不断提供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方案!在生地所的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看来,当代地理人需要关注时代、社会、国家和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问题,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科学精神和社会价值并重,推动地理学在学科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新疆绿色发展中发现科学问题,加快实现从“在做什么”“能做什么”向“该做什么”转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然资源领域的谋略尤为重要,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17个目标与自然资源战略发展都有关系,其中6个目标直接相关。新疆生地所正在聚焦自然资源战略、环境、经济与产业等方面的研究,精准发力,建言资政。作为中科院部署在新疆的一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疆生地所一代代科研人员围绕干旱区生态与资源环境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扎根边疆、艰苦奋斗。聚焦干旱区水资源安全与保护、中亚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利用、矿产资源成矿机理与探测技术、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生地所的研究员们取得了一批独具特色的重要科研成果,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疆人自己的金腰带!
此外,新疆生地所的科研人员在厘定西天山铜金超常富集机制和过程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为西天山新疆段找矿工作提供了完善的区域构造模型和成矿模型,这将有力推动新疆绿色矿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这一成果不仅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效率,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西天山孕育众多大型-超大型铜金矿床,构成举世瞩目的“亚洲金腰带”。但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不清,成因不明。新疆生地所肖文交院士团队聚焦西天山大规模铜金成矿作用,揭示西天山晚石炭世发育特殊的高温-超高压榴辉岩,提出深俯冲混杂岩的底辟-熔融可形成富铜、金的成矿母岩,指出西天山铜金成矿与深俯冲洋壳部分熔融有关。揭示西天山高镁安山岩的岩浆混合成因,建立了基性岩浆注入、安山岩喷发、浅成低温热液金成矿的成因关联;构建了西天山古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完整的成岩-成矿-隆升剥蚀年龄谱系,科学评估了吐拉苏盆地找矿潜力,为西天山新疆段找矿突破提供了完善的区域构造模型和成矿模型,可为新疆绿色矿业集群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让生态价值和地理价值转化成就新疆高质量发展!新疆生地所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充实队伍,汇聚人才,快速发展,扩大影响,使研究院的智库作用成为社会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自然资源事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不断取得“信得过、用得上、叫得响”的优秀成果。
而这一“金色”的成果,也将作为资源环境领域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在科学系统认识研究对象、驱动科学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让我们一起全球共享!
在平台建设方面,新疆生地所的干旱区生物种质资源收集和保育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建设也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些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实验条件和数据支持,有助于加速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2023年10月18—19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新疆生地所的三项成果被列入该论坛成果清单,包括:“牵头中亚国家启动中亚区域绿色科技发展行动计划”“与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合作、节水灌溉研究与推广合作”和“凝聚发展合力 共建美丽丝路倡议”,有效支撑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此外,研究所还发起建立“中国-中亚国立科研机构负责人对话机制”;举办2023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提高了研究所在“一带一路”的科技影响力。
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文明的全面变革,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类自觉的选择,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
截至2022年底,新疆生地所在国内拥有12个干旱区野外台站,另外在“一带一路”中亚地区拥有19个野外台站,也拥有干旱区生物资源收集保护平台。2023年,新疆生地所现共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22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已重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野外台站3个,中国科学院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14个。新建国际联合研究平台2个,即“中塔生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联合实验室”和“中哈遥感技术与应用联合实验室”,列入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
对于新疆环境保护的重点关注问题,通过交流探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解决路径,总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新疆生地所正在为推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贡献智慧方案并不断输出!
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表示,2024年,新疆生地所将继续发挥其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作用,在多个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强调,新疆生地所将加快推进伊犁—吐鲁番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同时致力于在人才队伍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新疆生地所将继续为新疆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马倩妮)
还没有账号?点击注册